南方医科大学“2007感动南方年度人物”候选人-尊龙官方网站

 南方医科大学“2007感动南方年度人物”候选人-尊龙官方网站

学校新闻

南方医科大学“2007感动南方年度人物”候选人

时间:2008-01-18 13:34:00  来源:宣传部   编辑:  作者:  点击: 次

感动南方年度人物选票

                  南方医科大学“2007感动南方年度人物”候选人


1 号候选人     段道功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名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加重,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2003年该病降临在段道功同志身上,医院对其家人2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欣慰的是,经过南方医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段道功同志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遗憾的是,病人留下了该病的后遗症状----左下肢残疾,从此多了一副拐杖陪伴着段道功同志。段道功同志的腿伤使他起坐困难,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楼梯费力,行走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2004年,他带着拐杖重返工作岗位, 一边工作一边治疗。

    2007年12月9日,学校本科评估检查组专家进驻学校的日子。评估专家听课的教室保障是评估考察的重要内容,段道功同志作为教室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为了保证听课教室的各项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尽管工作人员已经对教室的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详尽、彻底的检查维护维修,他再次拄着拐杖、拖着病腿走遍了校本部的96间教室、试用了全部的1600多台件的教学设备、查看了15166个座位、试按了每一个卫生间的水阀,奔波在几栋教室楼之间,检查了每栋教学楼的安全消防和卫生设施。由于长时间的行走与站立,胳膊窝都被拐杖磨红了,皮肤一碰就火烧火燎地疼,但段道功同志仍然坚持拄着拐杖走完了全部教室。检查完毕后,他的胳膊疼、腿无力、实在无法再行走了,最后是由同事背他上楼回的家。

    几年来,段道功同志没有因为自己的伤病放松对工作的要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勤奋地工作着,以自己的实际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同志,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履行职责,加强对全校教室的管理,定期对教室内所有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维护和保养,保障了教室100%正常运转使用,在此基础上使用科学化管理,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逐步开放自习教室,减少资源浪费,每年减少教室无效用电约30万度,节约电费20多万元。

    段道功同志在腿脚伤病的情况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全校的教室管理与保障任务,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平凡的作为。

2号候选人     迟德彪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迟德彪同志自2006年6月调入我处工作以来,责任心强,好学肯干,工作很快上手,独当一面,克服妻子病重的家庭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了迎接本科评估检查,我处今年的建设任务繁重。该同志具体承办了生命科学楼、药学院楼及公卫学院大楼的实验室家具及无菌实验室建设工作,总建设面积近8万平方米,涉及6个学院、47个教研室,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为了迎接本科评估,各项建设工作时间都非常紧迫,各大楼的实验室建设、搬迁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该同志为了圆满地完成所负责的实验室建设任务,一年来没有了任何节假日,包括春节都没有休息,经常加班加点,经常干活直到凌晨,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学校建设的整体步伐,确保了学校本科评估的顺利进行。

    作为到机关工作才一年的新人,在不到半年时间内,独自一人圆满地完成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是前不久我们才了解迟德彪同志的妻子在这一年里因病长期住院治疗的情况令我们感动!

    迟德彪的妻子2006年8月始因“支气管扩张、大咯血”先后在南方医院、广州陆军总医院行“介入止血术”及“右上肺切除术”,术后治疗过程中因并发“真菌感染”、“脑膜炎”及“颅内炎性囊肿、脑积水” 6次下达病危通知,先后行4次颅内手术,今年有近半年时间处于高位截瘫状态,生命靠静脉营养支持,目前仍在广州陆军总医院做康复治疗。迟德彪的小孩只有6岁,今年9月刚刚上小学,也需要家长照顾。该同志一方面自己加班加点完成艰巨任务,一方面要设法照顾妻子和小孩。迟德彪经常是带着小孩加班,每天完成工作后再到广州陆军总医院陪护妻子,一年来的每天奔波、每日艰辛,该同志都自己默默地承担,很长时间没有对组织、对领导透露此事与反映自己的困难,更没有因此而叫过苦、叫过累,没给组织增加一点麻烦。

    该同志重学校建设大局,妥善处理好家庭困难与繁重工作的矛盾,从没因为妻子病重而影响正常工作,在单位是优秀员工,在家庭是称职丈夫和父亲;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顾自己的温馨小家、更顾南方医科大学这个学校,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与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为学校建设默默奉献的情怀,以及关爱家庭的爱心和责任感,让我们感动!

3号候选人      余德荣        总务处

    学校绿化卫生班余德荣同志。作为校园环境的“美容师”,学校绿化卫生班 肩负着全校所绿化卫生保洁工作,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余德荣同志以一名基层普通共产党员的觉悟和行动,带领着绿化卫生班全体员工,为创建学校优美环境,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在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迎接本科教学中,带领全体员工,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表现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先进花园式单位”。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余德荣同志在他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一曲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善打硬战擅打突击战的党员篇章。

    为迎接本科教学预评估和评估,余德荣同志,带领绿化卫生班员工,夜以继日,及时地将5000多平方工程损毁的绿地恢复。在评估期前,奋战三个通宵,合理安排人手保证了环境卫生的整洁,保证了垃圾日产日清、外环境、会场的鲜花摆放、接待室的插花及时到位,出色完成了绿化卫生保洁等后勤保障工作,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

    余德荣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工作积极主动,在学校迎评促建中表现突出,时刻体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和管理水平,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各种工作任务。

4号候选人          赵克森          基础医学院

   赵克森教授现任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师德高尚,淡薄名利,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近半个世纪,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师德标兵。

一、言传身教,注重医德教育。

    1998年在台湾讲学期间遭遇车祸,造成右眼失明,但他以年近七十的高龄,始终站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第一线,每年仍坚持授课70学时以上。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赵教授特别重视学生学风医德的培养,提倡将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从医做人的高尚品德。他早年提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份”这一朴素的道理,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赵克森教授注重教学创新。他总结出“引出问题、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作好小结”等启发式教学规律,发表了“启发式教学”、“论教学艺术”、“把课堂教学提高到艺术境界”等10余篇教学论文,提出了“教学创新”和“知识二次加工”等新概念。承担国家教委教育研究“九五”重点课题“教学和科研结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提出学科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科研、人才建设、实验室规划),探讨出一条加快学科建设的途径。其教学研究成果“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快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获2000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硕的老教授,他讲授的课程被其他教师评价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赵克森教授不但无私地将教学方法无私的教给青年教师,而且始终注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经常对青年教师语重心长地说:“可能你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已经几十甚至上百遍,但你只要想想台下的学生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听到这堂课,你就没有理由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丝毫的懈怠”。赵克森教授负责的课程《病理生理学》今年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潜心研究,科研成果丰硕。

   赵克森教授长期致力于休克微循环基础理论研究,是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奠基者和创建人之一。是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理事、亚洲微循环联盟(aum)执行理事、中国病生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届中华医学会理事。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医药卫生评审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大评委委员和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获国际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荣立三等功6次,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技术一代名师。

    作为国际休克微循环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应用血管反应性恢复剂治疗重症休克的新概念;率先报告了烧伤后皮肤微血管呈两型反应,改善微循环和防治微血栓可防止ⅱ度烧伤向ⅲ度发展。其关于休克研究的内容已写入全国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

    今年,赵教授在研究领域又继续取得了重要成果,其领导的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在在影响因子为9.854的sci收录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 发表论文1篇,揭示了钙激活钾通道(bkca)功能的变化和机制及其在重症休克顽固性低血压的作用。该杂志还附有评论文章,对工作予以肯定(见cir res 2007,31:436-438)。另一篇论文也发表在影响因子为3.318的shock 杂志,并成为封面文章。

三、甘为人梯,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赵克森教授注重学科团队建设,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先后被评为全军院校优秀教员,总后勤部优秀人才建设伯乐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作为1983-1999年担任的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赵克森教授始终将人才建设尤其是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学科发展的关键点,通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一个中下水平的学科变成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所在科室,并使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先后成为军队和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

    赵克森教授十分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中,姜勇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在我国蛋白质组学和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黄巧冰教授和刘杰副教授在休克微循环领域继承和发扬了原有的科研优势,并在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科研成果,分别被评为军队科技新星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潘秉兴博士获得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受邀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访问研究。今年又有博士生赵桂玲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钙激活钾通道在重症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

    赵克森教授以70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教学的一线,教学水平高超,师德高尚;科研工作也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难能可贵。

    今年,赵克森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师德标兵,负责的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研究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9.854的著名杂志,培养的博士生又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事迹感人,成绩斐然。

5号候选人       罗深秋        基础医学院

    作为学科带头人,始终将学科人才建设放到第一位,重视学科内环境的培育,管理人性化。在其领导下,细胞生物学学科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室团结和谐,成为校内外众多优秀学者向往的科室。由于工作出色,他本人也在2007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

   为鼓励和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罗深秋教授常年承担了超出常人的工作任务。2005年,科室内有3名副教授和讲师同时出国留学。罗主任克服重重困难,一人承担了三个人的理论课教学任务,经常一天上6学时理论课,但他从无怨言,教学质量仍一如既往的保持优秀。在今年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其主讲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肯定。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科室出国的年轻教师中,白晓春副教授在美国留学仅两年就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发表一作论文,并于今年12月按时回校工作,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学科的发展关键在学科带头人。罗主任的老黄牛和实干精神是该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他的宽厚和无私使学科的迅速成长成为必然之事。郑重推荐他参评2007年度“感动南方年度人物”。

6号候选人           言 慧     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

    2007年国庆期间,言慧同志爱人因出差发生车祸去世,突然而至的巨大打击,因为悲伤过度,言慧多日基本未进食和休息,还要安慰年老的父母和安抚幼小的女儿。但此时,教学任务也非常重,2005级检验专科的专业课程《血液学检验》即将进入结业考试阶段,2006级药学专科《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寄生虫学部分的教学也将展开,还要承担2006级检验专科的《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言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即使在这么困难和痛苦的日子,仍然忍受巨大的悲伤,继续坚持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继续坚持参加检验科的日常工作及值班,教学、临床和科研都没有因为爱人的突然离去而受到丝毫影响。

    言慧同志多年以来一直是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最多的教师,每年教学学时数都在300以上,其中2007年教学393学时。但是她每个学期还是认真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最新知识和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深受学生好评,教学效果好,教学考评均为优秀。近年来检验专业新开设了《检验英语》教学,由于英语教研室老师不是很熟悉检验专业英语,而专业教研室老师在讲授英语方面的水平和经验也有限,该同志在自身教学任务相当重的情况下,不怕困难和劳累,又主动承担了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由于该同志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水平较高,讲课生动有趣,教学内容选择得当,《检验英语》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和热烈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该课教学多次被上级领导表扬和赞许。言慧同志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课堂上谆谆教导,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还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了一定的帮助,许多同学都愿意找言慧老师谈心。

    该同志近年来在科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共计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和会议共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4篇,教学论文1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专业业务水平。

    言慧同志不但孝敬长辈,而且在教育女儿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心血,倾其所有。不但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女儿学会做人,在该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号候选人       陈武凡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武凡教授,现为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陈武凡院长带领全院师生员工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为中心,在校党委和校首长的正确领导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又好又快发展,为完善我校理工医结合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办学特色而积极探索。学院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实干兴院、加快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学科建设在2007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1、陈武凡教授主持的“基于模糊随机建模的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新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填补了我校在该项目上的空白,这也是广州市十多年来第一次拿到该奖项,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2、我院牵头申报的“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获正式批准。这是我校的第一个工程研究中心,虽然还只是部属的,但这必将为我们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支撑,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将大大促进整个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

   3、2007年由陈武凡院长挂帅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图像处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4、今年我院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二十项,各类科研课题资助总项数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总计获得经费支助超过1000万。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两类高等级课题的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

    陈武凡院长一贯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堪称学者风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科技工作者。他一直活跃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每年完成两门博士课程的教学任务(共160学时),并不定期举行讲座与报告。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付出了极大心血。

    陈武凡教授自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一职以来,注重在学院内部培育良好的院风、教风、学风,倡导以“宽厚、信实、勤敏、致知”为核心的医工人文内涵,推行“先求异后求好”的知识源创新精神,“其身正而令行”的拼搏奉献精神;正因为他以诚恳对待人,以事业团结人、以真情感召人,为学院的学科事业发展在学术界与校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学院内部营造了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成就事业的和谐氛围。

8号候选人         游文玮        药学院化学系

    游文玮同志是一位德才兼备、敬业务实、素质全面、成绩突出的高校教师。他长期坚守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线,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润物无声的信念,耿耿赤诚的丹心,演绎着一部部朴实而动人的故事,谱写着一曲曲优美而激昂的乐章。

    游文玮同志对待学习和工作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他不断取得进步的法宝。多年来,他凭着自身的勤奋和聪慧,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实有力的脚步,刻划着自己奋斗的轨迹。他先后于1983年和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在厦门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3年7月来到第一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工作;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任系教研室主任;2007年任药学院院长助理,为学院本科评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骨干教师,二十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医学、药学等各专业本科、专科《医用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基础化学》《物理化学》的讲授工作。他备课认真,热爱五尺讲台。多年来,他以自身丰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在科室人员缺编,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作为教研室主任,能以身作则,带头承担教学任务。理论授课授课时数为486学时,实验授课时数808学时。重视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承担学校教改课题3项(均为第一序列)。近二年正式出版教材2部(《医用化学实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09;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发表教学论文3篇,其中一作1篇;二作2篇。承担2项学生课外课题,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在《医学生》杂志上发表科研文章2篇。多年来,游教授 一直秉承“做老师的,只希望学生们多学些东西,只要是为了学生,再苦再累都值得”。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讲课艺术和渊博的知识始终感动着他的学生。无论职务有任何变化,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由于他出色的教学工作表现,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南方医科大学“名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第一军医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第一军医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圆满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他还潜心科研工作。近年来,他先后主持1项广东省攻关课题。参加1项国家基金课题;广东省攻关课题3项;广州市课题1项;近十年来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7篇,一作8篇;正式出版教材8部,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2部。

    游教授是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是一个典型的“双肩挑”领导干部。他既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又有较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可以说,他是把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协调得比较好的典范。自1999年任化学系主任以来,着力科室建设,现在的化学系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敬业爱岗、朝气蓬勃、勇于探索的师资队伍。在职人员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4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70%,其中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2人。平均年龄不足38岁。自2007年任药学院院长助理以来,勤勉工作,为学院本科评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对待贫困学生,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深知贫困生求学的种种艰辛,对他们总是关怀备至,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除了物质解困以外,他更注重对贫困生进行精神解困。多年来,被他资助过或帮助过的贫困生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尚老师对待学生满腔的关爱,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敬重,同时也使他的工作得到广大同学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非常随和而重感情的人。在单位,他和师生们谈笑风生,始终和大家打成一片,没有丝毫的官架子。他以热情、真诚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深得全体师生的信赖和爱戴。在家里,他孝敬老人,关心妻女,家庭和睦而幸福。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他又是无比的谦逊,充满着深深的敬意,逢年过节都会登门拜望。所以,他在群众中的威信一直都很高。

    敬业者,人恒敬之。面对众多荣誉和成绩,他始终保持着学者的衿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相信游文玮同志今后将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9号候选人          孙慧美          护理学院

    该生系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护理本科专业2004级学生,曾任天使爱心协会组织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护理学院学生队党总支组织委员、护理学院学生队副分队长等。

    该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关心帮助身边同学,认真抓好学习与工作,尤其在志愿者工作方面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学校志愿者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一、争当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

该生从初中开始就积极从事志愿者工作,至今已有12年时间。初高中时就经常性利用节假日到当地敬老院慰问老人、定期到汽车站打扫卫生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力所能及,积极争当志愿者,为社会、学校做贡献。

    大学后该生充分发挥学校与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志愿者工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参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2005年7月参加学校组织的“三走进三了解三提高”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献爱心、献真心。2005年3月至2005年7月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家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教并把所得捐助给河南艾滋孤儿苏春霞,与之通信,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006年4月邀请国际人权进步奖获得者李丹到我校开展“艾滋讲座暨《中国艾滋病调查》赠予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仪式”,号召同学共同关注艾滋,增强社会责任感。2006年7月17日——7月31日带领45名志愿者到广东河源开展支教义诊活动,在外独立生活近10天,不怕苦不怕累,给孩子们带去进步知识、送去求学的希望。2007年4月在校内组织开展义卖义演活动,帮助需要关爱的人群。

    课余时间,该生还经常为校内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如2006年的学校大型招聘会,2006年的学校老年大学晚会,2007年的学校校园开放日等等。该生以志愿者身份为荣,在志愿活动中快乐,在志愿活动中闪光。

    鉴于该生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在大学四年时间里该生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南方医科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07年全国三好学生,2006年广州市雷锋式先进个人,南方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

二、发展志愿事业,积极投身志愿者工作。

    该生自入学后就积极投身志愿者工作,凭借自身志愿者工作经验,于2004年10月在朱巧珍师姐的帮助和带领下成立了南方医科大学学生管理大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刚转制的南方医科大学增添了新的学生组织、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在服务队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该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积极工作,服务队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10月该生乘学校体制改革的春风成立了南方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了校级志愿者组织,为学校志愿者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服务队组织成立后,该生经常性地组织号召学校志愿者到学校各单位打扫卫生,到福利院、幼儿园、劳改所、社区等开展慰问帮教活动,为老人孩子们带去欢乐、带去关心。与学校公益性社团联合开展宣传爱滋、义务献血、捐献骨髓等大型义务活动,号召更多的同学关心从事志愿者工作,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发动志愿者宣传环保、志愿服务意识,切实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落到实处、服务大众。

三、精益求精,争做优秀医学生。

    在校期间,该生作为学校、学院骨干,能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并严格抓好学习问题。以尊敬师长、端正学习态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抓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学生守则为基准,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达到精益求精。

    实习期间,该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得到了科室与病人的大力好评。实习近半年,该生能认真学习临床理论知识、扎实各项临床操作,以真心、爱心、责任心照顾患者、帮助病人,尽己所能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痛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总的来讲,该生能踏踏实实从事志愿者工作,认认真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诚心诚意服务医院患者,在校党委、校团委、医院领导、护理学院老师和学生队干部的培养和信任下严格要求自己。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成熟。

    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该生会用更高的姿态要求自己,向着更远的方向前进。

10号候选人    马 骊    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

    马骊同志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6年被评为“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

    该同志多次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扎根国内,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博士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就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在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同志事业心强,科研作风严谨,工作热情高,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受到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好评。作为学科带头人,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不计得失,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来,主持“十一五”863计划、“十五”863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2项,获资助477.5万元;作为副组长,协助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十五”86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75篇,sci收录18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专利证书1项,获国家ii类新药证书1项。2003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0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2006年荣获第八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并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省级培养对象。

    2006年,带领1名刚硕士毕业留校的助教,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sci收录6篇,影响因子达10.39,因而被评为学校先进单位。

2007年,再接再厉,在生物技术系人员编制不足(3人)、梯队不完善(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1:0:2)、设备配置严重不足的困境下,带领2名助教,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计划。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一、在科研上:

   1、作为课题负责人,一人获得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共6项,获资助191万。

   2、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7篇,sci收录6篇;另有3篇sci收录论文已修回。

   3、以单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二、在教学上:

    1、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务处下达的各级教学任务,包括 2004级实验技术本科《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2005级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2005级临床八年制和2006级硕士研究生《生物技术概论》,2006级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免疫学进展》。

    2、带领生物技术系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教育基地、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和临床八年制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基地。

    3、申请的校级教改课题“pbl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获得立项。

三、研究生培养:

    培养王小宁教授移交的博士生3名、硕士生2名。2006年,阮光萍博士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阮光萍和姚新生分别获南方医科大学院士奖学金二等奖,其中阮光萍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在学校2006年毕业的所有研究生中是最高的。

    2007年,又有三名研究生获第八届院士奖学金二等奖。

    1、阮光萍,2007,第八届院士奖学金二等奖

    2、姚新生,2007,第八届院士奖学金二等奖

    3、邹红云,2007,第八届院士奖学金二等奖

11号候选人        梁毅文         研究生学院

    该同志在2007年10月结束的“联想中国高校08奥运火炬护跑手全国公开选拔活动”中,从广东省上百所高校的2223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广东省赛区总决赛的第二名,当选2008北京奥运火炬护跑手,亦是广东省首批8名火炬护跑手之一。

    从八月初的网上报名开始,该同志便为实现成为奥运火炬护跑手的梦想开始了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使他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体能测试;而热爱生活以及为超越梦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激情更是感动了省级面试的评委,使他顺利晋级总决赛;最终在总决赛中以出色的个人综合素质获选了奥运火炬护跑手。

    参赛的两个多月来,因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拜,该同志一直执着的追求着成为火炬护跑手的梦想,现实中许多困难都被他这种激情征服了。他不断的挑战时间极限、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即使再忙也要挤时间到竞选尊龙官方平台主页上写博客、拉选票;每天学习和工作再累也会去跑步为体能测试做准备;晋级决赛后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奥运知识、练习舞台表演、熬夜赶制奥运礼物……但该同志的学习工作也没拉下,不仅认真负责的做好党支部书记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还负责组织了学院的“迎新杯”篮球比赛。他的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为梦想执着拼搏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学。

12号候选人       林文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林文,女,18岁,汉族,南方医科大学2007级卫生法学学生。她从8岁起,就跟着妈妈,长期从事禁毒防艾的志愿工作。有着10年的禁毒防艾志愿服务史,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达6000小时以上。被人尊称为“禁毒娃娃”、“禁毒小天使”。

    2005年9月,她是团中央第二届“你身边最感动的人物”候选人。

    2006年3月,16岁时,她被团中央评为第六届“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是历届唯一一位年纪最小的百优青年志愿者。

    同年3月31日,她以近两万张票当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授予“携手儿童青少年抗击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

    2007年6月,在由中宣部、公安部、国家禁毒办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评选活动中,林文作为我国年龄最小的注册禁毒防艾志愿者当选为第二届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并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家禁毒委主任长周永康的亲切接见。

    2007年6月24日,林文的有关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同月的26日,中央电视台的另一栏目《法制在线》也播出了对林文的采访。

2007年9月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林文是福建省推荐的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系列)三名候选人之一。

     2007年11月林文被《今日说法》栏目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法制人物”。

                       追随英雄足迹,踏上志愿者之路

    福建省福州市是禁毒先驱林则徐的故乡,也是林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林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她的爸爸原来是一名军人,后来转业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她的妈妈则是一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于禁毒防艾的志愿帮教工作的志愿者。正是因为其母这个特殊的原因,让小林文有机会能成为一名禁毒防艾的志愿者,踏上了一条与其他孩子所不同的志愿者之路。

    1997年,在一个星期天里,只有8岁的小林文跟着妈妈第一次走进戒毒场所。第一次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吸毒人员,有的正因毒瘾发作而浑身颤抖而缩作一团……虽然那时还不明白什么是毒品,但却让林文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慑。她决心追随林则徐的足迹,与妈妈一起,志愿投身到禁毒事业中。

    一名叫章琴安徽的姑娘,是林文接触的第一位吸毒人员,在厦门打工期间受人引诱染上毒瘾,为了吸毒,她不仅花掉了自己多年辛苦打工的积蓄,还逼着别人拿钱供自己吸毒。由于多年吸毒,章某骨瘦如柴,林文震吃惊地看着她手臂上布满的烫痕,那是她毒瘾发作时自虐留下的香烟烫痕。林文十分同情章姐姐的处境,耐心地去开导她,帮助她,有空便跟妈妈一道去看望她。从小爱好画画的她还专门为章姐姐画了两幅画:一幅叫《灰色的丹顶鹤》,意思是美丽的丹顶鹤因为受毒品的侵害,洁白的羽毛变成黑灰色,多难看啊;另一幅画上画的是许许多多的新鲜水果和肉,寓意是妈妈准备了那么多好吃的正等着她,题目叫《妈妈的爱》。她是在用这种办法鼓励章姐姐早日戒毒康复回家。她还给章姐姐写了一封长长的戒毒信,当时只上小学一年级的林文有许多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看着那充满稚气的画和字迹歪歪扭扭的戒毒信,章某被深深感动了。现在的章琴已经保持了10年的操守,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一走就是十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年龄的增大,林文慢慢地从开始不懂什么是毒品到能分辨是何种类型的毒品;从不了解吸毒人员的心态到可以帮助他们;从妈妈的小跟班到能自己独挡一面。

在和吸毒人员接触多了,林文渐渐明白了,他们好似站在悬崖边上,一只脚已经迈了出去,如果没人伸出手去牵住他们,他们必然要坠入深渊。为此,在禁毒志愿服务的十年中,她竭尽全力去拯救那些毒魔附体的灵魂。她和母亲通过写信、打电话、探望、上网等一些看似简单的方式,与安徽、福建、湖北、甘肃、广西、贵州、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重庆、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名染毒青少年建立了帮教关系。她以纯洁的爱心、真情的付出,努力改变着他们的“吸毒人生”,他们中有17人达到联合国三年半之内没有复吸的戒毒标准,戒毒时间最长的已近10年。

    在禁毒的过程中,林文又开始接触艾滋病这个“超级癌症”。 2006年当选为联合国预青少年防艾滋病“爱心大使”后,林文开始真正接触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一群体。在福建省市红十字会帮助下,她与3名感染者进行了联系,并帮助他们解决了精神上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鼓起了他们对生活的勇气。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他们都有了新的目标,并且生活的很充实。

将禁毒防艾事业进行到底

    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之后,林文牺牲了大量课余时间去对毒品、艾滋病等严重社会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

    初一时,她与班上两位女同学组成“吸毒与艾滋病”科研课题小组,约2000字的论文刚刚完成就被《中学生时代》刊发;初二时,该课题小组由她执笔完成的论文《美丽的恶魔——毒品》获得了福州市屏东中学当年年段历史课学术研究课题最高分。2003年寒假,她多方收集史料、精心撰写的《从旧社会25首民谣看毒品的危害性》文章代表学校参加福建省禁毒办和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禁毒征文活动获得优秀奖;2004年6月,她撰写的《从根本上遏制毒品和艾滋病流行的思考》《关于对31名戒毒学员开展社会个案矫治帮助康复一些经验体会》入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指导组、福建法学会、福建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福建省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与少年司法”研讨会,受到专家的好评。 2005年,她与另外两名同伴研究的课题《帮助吸毒者降低复吸率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得到了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获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资格。

    在多年的志愿者的历程中,林文和她的妈妈都深切地感悟到,预防毒品的意识要从娃娃宣传起。于是她决定动手写相关童谣,用科学和人文的理念、用创新的方法普及反毒品知识、宣传吸毒的危害性和禁毒的重要性,并把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结合到一起。希望通过广大青少年吟唱禁毒防艾童谣,能够唤起“禁毒防艾滋,我们人人都有责”的志愿意识,消除对禁毒学员的歧视。

    2007年,她与母亲一道编写创作的《禁毒防艾童谣100首》,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科协高士其基金会秘书长、高士其先生之子高志其先生在百忙中特为该书作序,高度评价了小林文是一位优秀的青少年,具有忧国忧民、以禁毒防艾为己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为了理想,选择南医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一员的林文,是一个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看得很重的女孩。

    在北京接受周永康部长接见时,周部长对林文非常赞赏,评价“林文年纪虽小,却志向高远,知道为国家为人民分忧。”周永康主任多次关心林文上大学的事情,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林文如果还没上大学,让她到我们中国公安大学来读书。后来,得知林文上了南方医科大学,周部长才放心。

    在进南方医科大学之前,林文已经被上海大学等几所大学录取,另外,还有几所国内名牌大学也对林文关注。但是,林文未来的理想是想到联合国做禁毒防艾滋病的专职大使,加上林文的爸爸原来就是一位军人,她为了理想,选择南医。进入大学几个月来,她为人低调,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课余时间,她依然坚持做禁毒防艾的志愿工作;最近,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到福州、武汉、北京等地联系和采访了林文帮助过的戒毒学员10多人,听到、见到的尽是感动的泪光和感动的声音。

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女教授王增珍高度评价林文:“她的行为显示出她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可与成年人媲美的社会洞察力、判断能力。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有非常难得的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社会责任感,还有许多成年人都缺少的宽容之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尾语

    林文的父亲在林文小时候还是军人,因为工作的繁忙和军队铁的纪律使得他无法照顾林文。而林文的妈妈除了工作之外,还要做帮教的工作更是无暇分身,有时还把母爱更多地倾注于戒毒学员。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林文,没有许多同是独生子女的那种娇气,却有比一般的同龄人更多的独立自主。

林文说,我们任何人做一件事都是需要付出的,更何况是做志愿者呢?即使今天受到了再大的委屈,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忘记我妈妈教给我的人生信条:“要坚持做一件事可能会碰上许多困难,但无论多难也不要忘记最初的承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13号候选人      黄妮超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妮超同学出生于广东梅州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里,家中仅靠父母种田以维持日常生计。2001年,刚刚步入14岁花季的她被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肾病综合症,这是一种国际上都无法治愈的疾病,预示着她以后的生活将永远需要与疾病抗争,并且有随时离亲人而去的可能!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更为坚强乐观地配合医生治疗,向病魔发出了挑战。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从2002年寒假起,她就开始在广州天河客运站捡垃圾.收旧酒瓶。每天,她都会背着一个大大的塑料袋慢慢地寻找,有时还会被“地头蛇”骂一顿,很多时候,会连续好几天都没有收获。到了晚上,她只能蜷缩在车站度过漫长的黑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休息过少,导致她六年间复发病3次,其间做过3次肾透析,2次化疗,花费了十几万元。然而,她始终不言放弃,并于2003年以优异的预考成绩被保送到县重点中学就读高中,还因成绩优异被列为全县20名免费生之一。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4月,正当她满怀信心进入高考备考阶段时,一向勤劳能干的母亲却因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而偏瘫在床,这无疑给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依然坚强,忍着巨大的悲伤,顶着病魔的困扰,顺利通过了高考,考上了第一批重点本科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刚结束高考的第2天,她便踏上新一轮的打工之旅。她在暑假当过工厂的包装员,当过麦当劳的服务生,做过商店的导购员,更艰难的时候,一天要打三份工:早上07:00—10:00做家教,10:00—14:00帮小吃店洗碗,14:00-16:00做家教,18:30-凌晨02:30做酒店服务员,这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红斑狼疮患者!

    如今,在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里,她依然自强不息,每天,她和同学们一起快乐而努力地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在课余时间里,她还是坚持打工:帮快餐店送外卖,卖报纸,做家教,周末还要发传单,平时,她还要上门去收同学宿舍里的旧报纸和饮料瓶,一点一点地积攒着自己的生活费。

    2007年7月,梅州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组对黄妮超自强不息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黄妮超也于不久前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梅州十大人物”。

入学伊始,南方医科大学的领导就得知了黄妮超的特殊情况和感人事迹,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该生做出妥善安排。为她进行免费复检,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她申请了广东省福利彩票助学金5000元。

    该生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并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资助,在拿到资助金的当天就交了学杂费。同时,她一直都在积极地帮助别人,尤其是她利用自己打工挣来的生活费资助了梅州山区的三名孤儿,使他们能够继续顺利地完成学业。这种感恩图报、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感动和鼓舞了周围的同学,形成了浓厚的爱心氛围。

    也许,疾病对她而言是不幸的,因为疾病使她的家庭负债累累,但是,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垮,而是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命运让她学会了挑战---挑战病魔、挑战困难、挑战生命的极限!或许,在下一刻,她的生命就将结束,但她仍然非常努力地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因为她始终坚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宽度,既然不能延长就要拓宽。当你漫步于校园小道,遇见一个迎面而来向你扬起微笑的女孩,那或许就是她—黄妮超。

14号候选人       侯凡凡      南方医院肾内科

    2007年,侯凡凡教授的“慢性肾脏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4篇。她在《nngl j med》发表的“efficacy and safely of benazepril for advanced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的全国首届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侯凡凡教授2006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2007年被美国科学年报评为2006年“内科学最重要的14项研究”和近年“肾脏病学最重要的5项进展”之一。《科学时报》两次报道了她的研究成果。

    获973项目子课题1项,资助额达9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结题,被国家基金委评为优秀项目(a类)。

    侯凡凡2007年毕业的5名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均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发表,其中1名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

作为科室主任,她带领的肾内科医疗工作有了全面进步,门诊量比去年增长44.8%,收治病人数比去年增长13%,收治危重病人比去年增长34.6%,并继续保持病人零投诉。

15号候选人    金大地     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

    学术地位进一步提升。2007年,金大地主任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应法国骨科学会主席之邀,担任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脊柱功能重建学术大会主席;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学会中国分会选举金大地主任为副主任委员。脊柱外科再次被评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科研成果丰硕。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的“一期前路椎体间植入骨并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在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期间,该科共有13人次作大会发言,2人分别获得展板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第九届骨科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上,该科共有12篇论文在大会作专题发言,21篇论文以展板形式发表,2人获得展板二等奖。

医疗工作上新台阶。科室控制药物比例在总医疗费用的30%左右。全年(门诊量突破26000人次;收容量为1763人次,手术量1277台;创医疗总收入3204万元。金大地主任个人全年主刀手术310例。先后开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业务5项。被医院评为“医德医风十佳个人”。

16号候选人      何晓峰     南方医院介入诊疗科

    2007年,何晓峰同志在英德市人民医院带职期间,为当地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省委组织部和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获得了“广东省志愿服务贡献奖”。

    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医院发展。该院于三年前花费200余万购入数字减影机,由于人员能力有限,开展介入治疗每年仅10余例。何晓峰在全院成立了介入治疗小组,动员相关科室40余人参加介入治疗培训。全年共完成介入手术300余台,增加收入110多万,业务增长达3000%,经济增长达3700%。该介入治疗培训中心现已成为全省介入培训的典范,接受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介入医师。省卫生厅黄小玲书记来英德视察工作时,对介入培训中心给与了高度评价,并题词勉励。

    用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服务。何晓峰利用业余时间为医护人员开展《如何申请科研基金》等讲座,努力提高了全院的科研意识,全年共有三项申报省科研立项,创造了该院最好成绩。通过举办学术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在英德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患者源源不断来到人民医院接受臭氧椎间盘和乙肝的治疗。至今已完成臭氧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100余例,乙肝自血疗法逾百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树立廉洁行医良好形象。在医疗工作中,做到对患者和蔼可亲,耐心解释,不收受患者的红包和礼物,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解决了许多疑难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多次拒收红包,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17号候选人      刘梅娟     南方医院消化科一区

    该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克服来自家庭的重重困难,在临床护理、护理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护士。

   临床护理工作出色。2007年来消化二区患者数量急增,长期加床,危重病人多,护理任务重,输液量多,全年完成入院病人护理1699人次,出院病人护理1679人次,危重病人抢救180人次,死亡病人护理为18人次,出色完成了各项护理任务,无差错事故,无护理纠纷。07年3月23日,科室和医院领导已经批准她休假,可当天晚上,病房里还来了5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危重病人,她得知消息后,第二天就返回医院,并且不顾十几小时车途劳累,凌晨1点多钟到医院后直接赶赴病房,立即带领护士投入病人复苏后的进一步的抢救工作。

    科研与教学成绩突出。积极参加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带教工作受到学生及各级人员好评,先后被评为“南方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护理兼职教师教学优秀奖” 、“第四届南方医院麒麟杯教学竞赛”三等奖。

    医德医风受好评。坚持一切以患者为重,努力为患者降低医疗护理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不吃请,不拿回扣,拒收红包多次,未能推辞的红包为病人交付住院押金5000余元,受到病人和领导的好评。由于工作单位离家较远远,为了方便工作,为了在抢救病人时能第一时间赶到病房为病人实施抢救,在家庭收入不高的情况下,依然在单位附近租住高价房,从没影响过正常工作。

18号候选人      黄子楷        南方医院信息科

    黄子楷同志因身患血友病而导致肢残,多处关节功能障碍、行动不便,有时还要在出血未愈情况下坚持工作,2007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杰出残疾员工”。

    立足本职成绩显著。该同志勤奋好学,通过自学掌握了photoshop、3d max、premiere和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技术,他制作的多媒体(cai课件)先后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三等奖、广东省高教厅第五批电教试验课程一等奖等。

    致力血友病关怀事业及防残工作。参与创办大陆第一个血友病主题公益网站,服务全国血友病病患;他翻译血友病相关的外文资料,让国内血友病患者更多更快地了解世界先进水平的护理和治疗知识。同时,还主编了《南方医院血友病通讯》、《中国血友之家》共7期、万余册,免费发放给全国患者/家属和相关机构。协助建立血友病治疗中心,在广东地区积极开展血友病关怀活动。组织举办了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血友病儿童亲子夏令营”。

    积极为病友争取利益。该同志利用多年从事血友病关怀工作收集汇总的材料,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血友病弱势群体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到血友病被纳入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项目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参考范围”,使我市成年血友病患者的医保水平与国际接轨,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9号候选人       田时雨      珠江医院谊侨科

    转制前田时雨教授光荣退休。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少,每周工作排得满满的,有时周六、日还要加班。他还自愿担任谊侨楼神经内科诊疗组组长,负责谊侨楼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全年门诊量为1699人次,收容住院患者164人次,每周会诊多达十几例,经常应邀去中山医、省医等会诊以及参加中央、省市及军队首长的保健工作。

    为了让病人及时诊治,每次专家门诊,田教授都会让一些病情比较急的病人加号,力求详细了解病情,决不随便敷衍打发病人,坚持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一些经济困难的病人,田教授只让挂普通号,用药上也坚持价钱低疗效又好的药。许多患者周末才有时间看病,田教授也尽量满足要求。有一次,一个病人晚上11点多慕名来找田教授,他仔细检查了病情后,又楼上楼下的带病人办好入院手续,家属感激不尽。一个从小到大被尿床顽疾困扰的女孩,多方求医无果,找到了田教授,检查后发现是隐性脊柱裂影响马尾神经,通过治疗,7天后就不尿床了,患者全家欢天喜地;顺德龙江一个80多岁的老人,多年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家属找到田教授,家属将老人送到了珠江医院,通过田教授精心治疗,第四天老人就可以扶着床站起来,一个月后出院,恢复得很好。鹤山市一位干部家属感染中毒性休克,高烧抽搐昏迷,当地医院通知家人准备后事,田教授闻讯赶往会诊,制定了严密的诊疗方案,大胆用药治疗,第二天病人果然醒了,当地同行和患者家属十分佩服。得知科室同事晚上病了,田教授立即带上诊疗工具赶到他家里,给同事开好药后,同事才发现田教授也正在发烧。同事非常过意不去,田教授却笑着安慰他:你的病好了,我的病也就好了,咱们都不耽误工作。每次到儿科、神经内科、脑外科等科室会诊查房,田教授都精心查看病历,认真做好准备,尽其所能,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年轻人,做好“传帮带”。

20号候选人        靳安民      珠江医院骨科

    从医30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科学创新的管理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深受广大患者的敬重和同行们的称赞。

以科为家,只要不是出差在外,他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在病房,巡视病人,嘘寒问暖,即便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在他倡导下,科里专为身患疾病,经济又不宽裕的弱势患者,展开“扶贫病房”,床位费比其他病房低;他叮嘱医务人员,对贫困病人药品、消耗品(除特殊病情外)一律用普通的,患者中有困难需要特殊帮助的,他好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找他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有的病人为请他做手术,就偷偷塞上“红包”。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婉言拒收,实在拒绝不了的,就让科室人员拿到医院收费室替病人交住院费,并一再强调不让声张。他说,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拒收“红包”是医者做人的基本准则。

甘为人梯。他从事矫形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28年,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近千名卫生专业干部。他带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科研意识好,毕业后深受医院的欢迎。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已成为单位的骨干,脊柱病外科界的精英。

    大胆创新管理模式。他与科室骨干一道共同研究,尝试“科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组长负责制”,充分调动了全科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室人心齐,风气正,干劲足,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科室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科室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医疗收入年增长18%,骨科还被列为国家重点资助学科,他本人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和省廉洁行医先进个人,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医德标兵”光荣称号,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21号候选人        陈仲         珠江医院骨科

    2007年3月,陈仲克服家庭困难,抛下刚满两岁的女儿,第一个报名加入了援疆志愿者服务队,任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在哈密工作期间,陈仲都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少数民族病人,该做什么检查和治疗完全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考虑。有一个病人患腰痛多年,做过ct,许多医生都说是腰椎间盘突出,需要住院做手术,手术费从1至5万不等。陈仲同志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后发现,患者尽管ct片上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但是症状上疼痛没有放散到小腿,体征上查出被其它医生忽视了的主诉痛区上方小关节结外侧压痛的现象。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陈仲同志果断地诊断为脊神经后支综合征。通过5分钟的针刀治疗,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花费不到50元。担任副院长之后,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外,陈仲坚持每周两个上午门诊,甚至把办公室当成诊室,不论白天和晚上,气候异常变化,院内院外有病人,他都会随叫随到,节假日也在第一线参与抢救病人。陈仲还多次到附近的小区和街道敬老院为人民群众义诊。为了方便上班族看病,陈仲积极要求开设星期六志愿腰腿痛门诊,本来找他看病是要挂专家号的,但他却不收一分钱的挂号费。

    在哈密工作半年以来,他充分发挥志愿工作者的精神,足迹踏遍了哈密地区的戈壁、沙漠和草原,经常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里和牧区,为农牧民义诊1800人次;开展骨科各类手术60多台,自费购买并捐助的医疗器械价值2000余元,向灾区和贫困人员捐款3000元,义务讲课20学时,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三千小时,他的先进事迹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传颂。

    在8月份团省委组织的“健康直通车”赴哈密地区开展“送医送药健康”的活动中,他积极参与计划的制定、实施、协调和反馈工作,确保了活动顺利进行。在11月份举行的“广东省志愿者服务20周年大会上,“健康直通车”赴新疆专家博士医疗队获得“广东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奖”,陈仲本人也获得了“广东省志愿服务金奖”。

22号候选人        符志强         华瑞医院

                                    美丽的心灵

    她从小就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她过早地开始“志强”,她由此从女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女针灸医学专家,在工作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

    她的美丽,来源于心灵和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体现着追求事业、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她,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孖鱼岗、菜园西门诊部的负责人、针灸副主任医师符志强。

    符志强主任刚满一岁,要蹒跚学步时,不幸一次高热将她击倒,双腿软得像面条似的,无法站立更无法行走。诊断:小儿麻痹症,双腿瘫痪,到5岁时仍是爬行,无法直立行走。父母带她到医院先后做了3次手术,至今在她腿上仍有13个手术疤痕,虽然能行走了,但是走路呈跛行。在常人看来平坦的道路,她却要花费比别人多1倍甚至2倍的时间,乘坐公共汽车上班,她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踏上车的台阶。有一次,她在上班路上重重地摔了一跤,踝关节扭伤,当时痛得她直抽冷气,眼泪情不自禁地流,真想回家休息,可是她想到还有病人在等着她治疗,便强忍着疼痛,慢慢走向门诊,装着没事如常上班。等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一看,右踝关节已肿得像馒头似的,足背乌青一片,同事们见了都心疼得直说“你怎么不出声啊?你怎么还来上班啊?……”而她,忍着钻心的疼痛,平静地说,“病人比我更痛,更需要治疗,我这点伤,不算什么”。

                                         精湛的医术

    符志强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31年,现在是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全国及省针灸学术会议。《银质针刺压通点治疗颈肩腰腿痛186例疗效观察》及《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16例临床报道》发表于《国际临床针灸杂志》(英文版),其中《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16例临床报道》被评为广东省二级针灸论文。

    去年春节前,有一位姓高的离休老处长在家里搬弄花盆,不慎扭到腰部,动弹不得,患者家属打来电话请求符志强主任出诊。患者家住六楼,无电梯,符志强主任不顾自己行走不便的困难,一步一步艰难地慢慢上到六楼为其诊治,上到六楼时,她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当她出现在患者面前时,患者见状非常感动,拉着她的手,热泪盈眶地说“符医生,没想到你比我还不方便啊!真是不知道怎样感谢您呀……”经过一周的上门精心治疗,患者痊愈,活动自如,春节能走亲访友了。

    一位以色列友人患失眠症,每晚要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慕名前来找符志强主任针灸,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不用服药就能正常入睡,外国朋友很满意,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中国针灸真神奇,太了不起了”。还有一省患糖尿病并发双足神经炎的老人家,先后在四家大医院诊治,效果不明显,逐渐发展到要坐轮椅出入,非常悲观。后来找符志强主任针灸,经过几个疗程治疗,病人甩掉轮椅,行走如常人了,她逢人就说“是符医生救了我”。

                                       自强的精神

    有一位70多岁老婆婆患老年双膝骨关节炎,有一次疼痛发作,不能行走。她儿子打电话到门诊,询问符医生能不能去看看。她毫不犹豫,带上针灸器械按照电话留下的地址赶去患者家。患者家附近正在建地铁站,遇上下雨天,路上一片坑洼泥泞,符志强主任的脚不好,更显得难走,蹒跚前行中几次差点摔倒。由于门牌标志不清,符医生身背出诊箱,拖着残疾的腿在蒙蒙细雨中,泥泞的道路上来回寻找,汗水和雨水交汇在她的脸上,然而她,毅然在路人的目光中仰首前行,因为她的心中只有病人。

    经过几次上门治疗,老婆婆症状缓解,能下床走路了。老婆婆执意要给符志强主任红包,都被谢绝,最后她儿子来到门诊,再三请求符志强医生收下红包,说这是老母亲的心意,不收下老人家心里不安。她只好先收下,将这一百块钱开了些老婆婆常服的药(其患有高血压病)给她老人家送去(附有发票),老婆婆一边责备一边高兴地收下了。

    符志强主任现为医院两个外门诊负责人,在工作中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仍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尽职尽责,经常跑两个门诊了解掌握情况,解决工作问题。2006年起,她担任这两个外门诊负责人,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她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及专业学习,并加强规范管理,加强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以实际疗效打消病人担心基层门诊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的顾虑,切实让病人信得过,以热情、真诚、用心的服务使病人满意。努力营造勤奋敬业、团结和谐的氛围,宽以待人,让大家“舒心工作,快乐生活”。

    为适应满足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新需求,她主动在院内体检中心增加了中医体检项目。有时在被检单位体检,她事先打听好地点线路,每天很早起床,自己乘公交车提前到达体检点。她说“因为自己腿不方便,行走比常人慢,因此习惯做什么事都要提前早到”。她克服困难,共完成中医体检700多人次,受到体检客人的欢迎和好评。

符志强主任喜欢学习,她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从中专一直读到大专;她自学英语,参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a级考试,成绩优异;她比常人读书所付出的不仅是体力,精力,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她说:一天工作很累,但是回家一看到书,就充满了激情,书给她带来知识和力量。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23号候选人        魏萍         就业指导中心

    一年来,魏萍同志与中心同事们一道,积极转变观念,一切从零开始,主动适应地方高校就业工作要求,不断学习并逐步熟悉地方高校就业的工作规律。按照“打基础、谋发展、树品牌”的原则,从建章立制开始,做了大量、细致、艰难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学校在转制后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业工作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不仅是其主持的就业工作在省内各高校中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该同志敢闯敢拼的敬业精神也深得省厅领导,同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一、 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一年来,魏萍同志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党赋予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为党务工作和党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和优异成绩。因成绩突出,被评为“三有一好”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除此之外,认真学习、了解、掌握国家、广东省、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就业政策、业务法规。严格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精神,到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研、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积极调动中心同志的热情,参与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定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把理论和业务学习与提高队伍素质、探索工作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调动了中心同志自觉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工作责任感,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多次荣获南方医科大学先进标兵单位。

二、 不计个人得失,热衷于学校就业事业。

    魏萍同志是05年正式全面主持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转制后新成立的机构,魏萍同志任职以后,从不计较各方面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艰苦,同时,为节约学校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实行专科、本科、研究生统一管理的模式,并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先后组织制定了《南方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南方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奖励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以制度作保障,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发展”的服务理念,在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建设期间,魏萍同志在人员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克服了各方面的困难,认真组织研究评建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按评估指标要求组织项目,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就业观测点涉及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就业网站建设,近三年我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等18项内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上传学校评建网,有力的保证了评估工作中就业观测点达到a级标准,顺利通过本科评估专家们的检查,就业工作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在日常工作中,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积极探索、实践,狠抓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再提高,确保了就业率达到全国确定的70%就业工作目标,并连续四年实现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以上,2007年我校研究生及专科生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位居医科类大学第一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85%,就业率排名全省医科类大学第二名。

三、以实际行动做好业务上的楷模,积极拓展业务工作空间

    工作中,魏萍同志积极与省里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协商,争取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次组织全体中心成员到其它院校调研,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为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组织撰写编印了《毕业生就业指南》、《就业指导报》等就业资料,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为营造全校教职员工“人人了解就业、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辞辛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走访联系用人医疗企事业单位,除了省内各大中型医疗用人单位外,还与江西、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友好联系,通过多维就业网络,大力宣传学校和推荐毕业生;通过举办各类职业规划大赛及模拟招聘会,不断提高我校毕业生的求职技巧,除此之外,还身体力行,为就业过程中出现权益受损的毕业生,通过多方面协调,帮助我校毕业生解除困扰,顺利就业。

    12月,魏萍同志经过精心策划和统筹安排,带领中心全体人员,成功承办了广东省2008届毕业生医学类专场招聘会,吸引近184家用人单位进驻我校招聘,现场用人单位提供岗位3900多个,当日,应聘毕业生人数高达18000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会获得了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的高度评价和一致好评。通过此次见面会,有效展示了我校实力,提升了我校的品牌及声誉。

    尽管中心业务工作繁忙,魏萍同志还积极承担本、专科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必修课的教学任务,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教学,在学生中扩大了就业工作的影响力;率先提出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请国家青年政治学院执业规划专家、省鉴定中心、省就业指导中心、省劳动保障厅及南方人才市场就业指导专家等来校讲学。我校职业规划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在2007年度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中,魏萍同志因工作突出,获得职业规划大赛组织“个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职业规划教育获得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获得最佳组织奖。

    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校学报上发表教学论文二篇,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篇;开设了毕业生就业辅导专题讲座、建立卫星网络课程为学生就业咨询答疑提供指导,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和服务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4号候选人        王征爱         学报编辑部

    鉴于王征爱同志在本专业领域所取得的众多成就和个人影响,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近几年来的飞跃发展,在2007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的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上,王征爱被推举为主任委员(秘书处也设在我校),同时被增补为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该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单位110多家。

    王征爱同志任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9年多来,一心扑在学报的发展上,抓人才培养,抓学报质量建设。除担负行政、党务、硕士生导师职责及中英文两版学报的终审,还承担本校从大专到研究生的医学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长期从事医学情报、学报中英文编辑、编审及医学写作课的教学工作,刻苦钻研,长于积累,手中掌握的资料比较丰富,尤其对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与翻译有较深入的研究。译著3本;零散署名译文近百篇;经手译、修、编的英译汉或汉译英资料500余万字符。与人合编医学科普书2本:《军人实用健康指南》(获第四届军版图书一等奖);副主编医学及编辑学专著4本;任编委4本;责任编辑2本;发表论文40余篇,大会交流10篇。多篇论文获一、二等奖。鉴于该同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经常应邀去全国十几个省市演讲医学科技论文写作或医学科技论文的英语表达。在全军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中任评委且主要负责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部分。2006年被遴选并聘请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用《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副主编。此书已在清样校对过程中,预计今年元月出版发行。

    1999年本《学报》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2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00年使本《学报》跨入全国核心期刊行列,并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3年内将《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由季刊经双月刊过渡到2001年的月刊。2004年本《学报》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军医学期刊评比“优秀期刊”奖。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获教育部首届高校科技精品期刊。以上努力迅速改变了本《学报》的落后地位,2001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尤其2002年在军内第一家成为医学领域最常用检索系统-美国《医学索引》的印刷版index medicus(im)、电子版medline和网络版pubmed这三个版本的文献源期刊。从2002年9月开始已能从pubmed上查阅到《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的英文摘要,internet网上见刊时间在国内堪称最早并不断有国外读者向本编辑部或本刊作者索取原文。这使本刊在国内外尤其国外影响日趋扩大,2005年影响因子达0.869,在全国同类期刊排名第一,并使南方医科大学在2007年度公布的2006年medline收录论文数在全国排名第15位。

 

新闻链接:

学校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号-1063号
 南方医科大学尊龙官方平台的版权所有
尊龙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